相信各位读者对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绝不陌生,现时众多持份者欲通过较传统有效的上市渠道集资,甚至利用双轨方式上市,散户也可获得更多机会于现金公司(或称空头支票公司)阶段参与,即尚未物色并购对象前已开展投资,可享受收购对象完成后带来的升值机会。
港交所(00388.HK)邀请公众人士于今年10月31日或以前就SPAC提出书面意见,然后整理及制定法例,各界便可知晓香港推行SPAC之详细情况和走向。但根据谘询文件,似乎香港对SPAC之监管较新加坡、英国及美国等更严格,散户参与机率亦下降,或因香港投资者不能购买一股(美股则可),同时本港没有集体诉讼。
美国零息政策及大量发钞等刺激SPAC迅速兴起,从2019年的136亿美元,攀升5倍至2020年的834亿美元,堪称“SPAC-ON”。愈来愈多国际级投资者、基金经理,如着名的日本Vision Fund等纷纷成立SPAC,许多香港知名人士如梁锦松等,也希望把他们认为优质项目透过SPAC更快捷、便宜和有效地上市。
任何投资渠道逐渐兴盛和茁庄成长时,仍可觅得不少优质项目,与SPAC并购后出现几何级数般上升,获利机会大大增加,旋即吸引更多SPAC成立,犹如雨后春笋,无数投资者蜂拥至SPAC怀抱。截至2021年上半年美国共575只SPAC上市,市值逾1110亿美元,并已超越去年全年总数,造成收购项目僧多粥少、求过于供之局面,难怪不少SPAC在上市或并购后表现不济,顿成“SPAC-OFF”。
市场难觅优质并购项目
许多SPAC的收购对象,均为美国及中国等新经济经营模式的成功例子,只是地域不同而已,如印度、东南亚、拉丁美洲、巴西、土耳其、俄罗斯及东欧等,以及过去在美国上市最多的国家以色列,SPAC在新兴市场并购这些目标后,其估值大幅提高。
随着优质项目愈来愈难寻觅,传统企业亦为SPAC并购的对象,以酒庄业务为例,一般以10年计算,可能出现2或3年有较佳收成、2年欠佳,以及5或6年平均水平,因面对大自然和气候变化,利用杠杆非常困难,故用SPAC筹集资金进行并购、加速成长、提升企业发展及升值潜力,进而刺激股价。
预料香港今年年底有机会推出SPAC,与SPAC相关的研讨会方兴未艾,笔者将于11月及12月分别为两个大型研讨会担任主持或讲者,便可见一斑。
过去3年共有12家大中华及东南亚企业透过SPAC于美国上市,相信未来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大湾区发展机遇势必吸引更多内地及亚洲企业选择来港挂牌,竞争日趋激烈,现时新加坡、印度和英国等欲分一杯羹。无论如何,这是非常良好的发展方向,并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全面推动大湾区发展。
(东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庞宝林.信报专栏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