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全球股市避险情绪升温的当下,稍微有些风吹草动,市场投资情绪可能会变得恐慌,变得草木皆兵,任何的负面消息都会让投资者心理防线彻底瓦解。
在3月10日晚,美股中概股(下称“中概股”)就因漂亮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揪着所谓的“问责法案”不放。让中概股投资者又经历了一场血雨腥风的夜晚。热门中概股、中概股回港概念等中概股板块均出现不同程度暴跌,创新历史新低。
面对中概股的暴跌,国内投资者也只能默默“关灯吃面”,咽下这该死的“不情愿”。并只能寄托于明天:回到一个没有证券监管政治化、理性、追逐价值投资的“中概股”市场。
放眼当下,A股、H股及新加坡市场,或许是中概股二次上市或进行股权融资最理想的平台。
那么,问题来了。所有中概股都可以回归港股、A股及新加坡市场上市吗?另外,大量的中概股回归是否会出现大规模的“抽血”现象,给港股或A股带来流动性压力呢?
监管频频施压,中概股跌幅超六成
引发3月10日晚中概股暴跌的“外国公司问责法”,并非第一次出现。实际上,在“瑞幸咖啡造假事件”发生之后,川普就表示过要加速推动《外国公司问责法》(下称“问责法案”)等相关法案的落实进度。
2020年12月,川普签署了问责法案,对外国公司在美上市提出额外的信息披露要求。当时,这个问责法案就要求,连续三年不能满足漂亮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要求的股票,不能在漂亮国市场交易。(这赤裸裸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针对谁,自然不用说——中概股)当时,中概股就开始面临着退市压力。
而引发漂亮国对中概股政策监管收紧还得追溯到去年下半年。去年,滴滴事件和教培双减政策陆续发生之后,漂亮国对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要求达到了“史上最严”。
2021年7月30日,SEC主席加里·詹斯勒在SEC官网发表声明表示,中国企业在获准于漂亮国上市之前,将需要对其VIE结构、政府监管风险等相关信息进行更严格的披露,否则证券监管机构将不允许中国公司在美筹集资金。到了2021年12月,SEC完成了问责法案最终实施细则。中概股面临的监管压力骤增。
到了2022年3月(本周),SEC开始拿着问责法案的大棒乱挥。SEC表示,将5家中国公司列入《外国公司问责法》(简称HFCAA)的暂定清单,包括百济神州、百胜中国、再鼎医药、盛美半导体、和黄医药。列入暂定清单从3月8日算起。
从2020年12月份川普签署问责法案到今日SEC的大棒乱挥,“受伤”的热门中概股板块跌幅已经超六成。
据财华社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2日至2022年3月10日,热门中概股板块累计涨跌幅为-61.30%,成为美股市场中,跌幅最大的概念股板块之一。
吹响回归的“号角”
从去年开始,当海外“游子”在外受到冷落或刻意针对之际,我国也积极通过出台企业境外发行和上市相关的新政,不仅完善境外上市监管制度,为企业境外上市活动设置“红绿灯”,给中概股回归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去年对于中概股最大利好消息,莫过于港交所修订新规。
2021年11月19日,港交所公布《针对优化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的改革看法咨询总结》(下称“新规”),新规将于2022年1月1日实施。新规不仅降低二次上市申请门槛,还为海外市场摘牌公司提供豁免期。这进一步提升了中概股回港上市的信心和吸引力。
紧随其后,2021年12月24日,国内证监会发布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的《管理规定》与《备案办法》,规范中概股上市要求、存量监管及回归过渡安排。
光大证券认为,《管理规定》和《备案办法》对国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进行制度规范和统一,原则上坚持鼓励境内企业境外融资,不额外设置门槛和条件,支持依法合规的境内企业利用境外资本市场融资发展,方向上明确了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政策没有改变,有利于降低“中概股”投资的政策不确定性,利于稳定投资者对于“中概股”的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
从过去一年时间里,随着漂亮国对中概股监管持续收紧,叠加港交所再次改革为中概股回归创造了更优的环境,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的节奏是加快的。
2021年共有8家中概股选择在港二次上市,与去年的9家基本持平。这8家中概股分别是百度(09888.HK)、哔哩哔哩(09626.HK)、微博(09898.HK)、理想汽车(02015.HK)、小鹏汽车(09868.HK)、和黄医药(00013.HK)、携程(09961.HK)、汽车之家(02518.HK)。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被列入问责法案暂定清单的百济神州、百胜中国、再鼎医药、盛美半导体、和黄医药这5家中概股,都实现了二次上市。其中,百济神州(三地上市)和盛美半导体(盛美上海)于2021年回A上市。
中概股回归潮及退市潮
从目前SEC大棒乱挥之下,美股的中概股投资情绪或许受到不小的打击。中概股或许会加速回归内地资本市场。尤其是港股市场。因港股在中概股私有化退市再上市、双重上市以及二次上市具备一定的便利性,所以是当前中概股首选的上市地。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中概股都具备二次上市的条件及基础。从目前中概股回归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回港二次上市或在A股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基本都是大市值、大体量的中概股企业。而小市值中概股因监管融资受限之后,多数会选择直接退市。
据Wind数据显示,就2021年1月至7月,选择从美股退市并完成摘牌的企业就高达26家,较去年同期的11家,增幅1.3倍,约等同于2020年全年从美股摘牌退市企业总数。其中,不乏新浪、蛋壳公寓等知名中概股。
目前,按照港股新版修订意见,对不具有WVR(同股不同权)架构而申请二次上市公司的要求最低预期市值30亿港币的市值要求。如果从市值这一条要求来看,目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中,大多数企业市值还不满足在港二次上市的要求。
截至2022年3月10日,纳斯达克中概股(包括已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共有189家,市值低于30亿港元的企业有143家;纽交所中概股(包括已二次上市的中概股)有84家,市值低于30亿港元的企业有47家。纳斯达克及纽交所两市的中概股中,市值不低于30亿港股的企业仅有83家。
随着中概股在美国股市遭遇“冷落”,低迷的流动性、不佳融资环境及监管环境,或许会让不少中概股选择退出美国二级市场,寻求更加友好的股权融资市场。展望2022年,中概股回归潮及退市潮或将因漂亮国监管收紧而加速推进。
尾语:
回到前言之问,大体量的中概股或密集回归的中概股,是否会出现大规模的“抽血”现象,给市场造成流动性冲击呢?尤其是目前投资情绪低迷的港股市场。
实际上,与去年上半年中概股回归不同的是,目前大多数中概股股价出现了腰斩,而且港股IPO破发潮不断,中概股抽资的作用是大幅减缓。
此外,市场部分投资者认为,中概股股价暴跌及IPO破发潮,抑制部分中概股发行新股的信心,部分中概股回归或暂不进行大规模或暂不发行新股。等待股市回暖了或自身股价表现抢眼了,中概股会在股价高位,通过增发或配售股份方式,进行股权融资。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