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力發展新能源,新能源發電占比提升。
新能源為全球發電量增長貢獻主要力量。從總量來看,2020年全球發電總量超2.5萬TWh,其中化石燃料(火電)仍是主要發電能源,發電量占比超70%;而新能源發電總量占比上升明顯,2020年占比超25%。從增量上來看,2011年全球新能源在新增電力裝機量的占比首次超過傳統能源,2020年占比達到83%,預計未來仍將主導新增裝機市場。我國2020年新能源發電站新增裝機量為119.87GW,同比+129.46%,2010-2020年複合增長率為24.0%;2020年新能源發電站新增裝機量占比62.89%,同比+10.65%。在碳中和的政策下,我國光伏、風電裝機量仍將會維持高速增長。
新能源發電出力不穩定,且與用電高峰存在錯位。
新能源發電出力與用電高峰存在錯位,且不穩定。首先,從用電規律來看,早晨10點和晚上8點分別是兩個高峰。但是風電、光電發電站分別在淩晨、中午出力較大,其出力時段分佈與用電負荷存在較大差異。其次,季節、天氣也會造成新能源發電出力的波動和不穩定性,需要其他電力措施來輔助提升電網的穩定性。
新能源發電的進一步發展需要電網的靈活性提升。
當新能源發力不穩定因素造成系統電力供應大於需求時,會導致新能源發電被棄,造成資源浪費;當發力不穩定因素造成系統電力供應小於需求時,會導致負荷削減、電力短缺。所以當新能源出力與電力負荷不匹配時需要靈活性調節資源作為媒介進行調控,以此提高電力系統向上調節以及向下調節的能力,使電力系統達到供需動態平衡。而2020年我國傳統靈活性調節資源(如燃氣)的裝機量占比僅為4.46%,且新能源資源豐富的地區往往傳統靈活性調節資源較匱乏。未來隨著新能源發電占比的提升,新能源發力不穩定的問題日益突出,電力系統調節能力不足亟需解決,我國對於靈活性調節資源的需求量將進一步增加。
儲能成為新型電力系統不可或缺的第四要素。
2021年02月25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佈《關於推進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源網荷儲一體化實施路徑,通過優化整合本地電源側、電網側、負荷側資源,以先進技術突破和體制機制創新為支撐,探索構建源網荷儲高度融合的新型電力系統。
目前儲能技術路徑主要分為機械儲能、電磁儲能、電化學儲能和其他儲能。
其中機械儲能中的抽水蓄能由於技術最為成熟,目前是儲能市場上應用最廣、占比最高的技術,但是抽水蓄能對於地理條件的依賴度高。電化學儲能是目前市場上關注度最高的儲能技術,主要分為鋰電池、鉛酸電池、液流電池、鈉硫電池四種儲能電池類型。其中鋰離子電池技術較為成熟,已進入規模化階段量產階段,是目前發展最快、占比最高的電化學儲能技術。截止至2021年,在各類電化學儲能電池中,鋰離子電池占比89.7%。由於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較高,迴圈壽命長,效率高,回應速度快,所以是目前儲能應用中最主要的技術路線。尤其磷酸鐵鋰廣泛應用,佔據市場主導地位。
2021年全球新增新型儲能達10.2GW,同比增長117%。
2021年,全球已投運電力儲能專案累計裝機規模209.4GW,同比增長9%。其中,新型儲能的累計裝機規模占比12.2%,為25.4GW,同比增長67.7%,鋰離子電池佔據佔據新型儲能市場份額超過90%。2021年全球新增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的地區分佈集中在美國、中國和歐洲,三者合計占全球市場的80%。
2022年1-5月中國新型儲能市場招投標項目數超50個,規模超13GWh。
2022年中國儲能市場進一步快速增長,據公開信息統計,1-5月國內總項目數量超過50個,規模超13GW。其中大部分項目集中在100-300MWh,項目數量占比超過40%,容量占比超過30%。項目中超過500MWh的包括廣東江門2600MWh核儲互補電化學儲能電站、重慶中廣核1900MWh磷酸鐵鋰電池儲能系統框架採購、山西朔州800MWh共用儲能專案。未來高電量的大型項目或成為大勢所趨。
根據中信建投測算,2022-2026年中國儲能市場空間約170GWh,全球約700GWh。
中國:預計2022-2026年中國儲能市場增量在保守、樂觀、中性三種情況下分別為13.73、18.52、21.12、43.45、67.15GWh,15.02、20.01、23.84、47.72、74.10GWh,14.37、19.26、22.98、45.58、70.63GWh;市場空間合計分別約164.97、180.68、172.83GWh。海外:預計2022-2026年海外新型儲能增量分別為33.32、48.01、68.32、128.38、246.42GWh,市場空間合計約524.45GWh。全球:預計2022-2026年全球新型儲能市場空間約700GWh。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