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文件显示,东软熙康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熙康”)再次提交上市招股书,中金公司为独家保荐人。此前公司已经两度递表,不过后续均无进展,导致招股书失效。
此前,东软集团通过增资和股权转让等方式,将东软医疗、东软熙康、望海康信、东软睿驰等企业分拆出去,积极筹备上市。其中,东软医疗目前也是三次递表港交所。
有意思的是,在东软熙康和东软医疗赴港寻求上市的背后,还驮着一份沉重的“对赌”包袱。
据悉,威志环球、高盛、通和等投资者还对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进行了增资,对赌协议包括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必须在6年内成功上市的条款。
背靠东软集团
东软熙康是一家互联网医疗服务商,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医疗信息化领域龙头东软集团(600718.SH),其间接持股约27.94%;东软控股通过斯迈威、东控国际第五及东控国际第七间接持有东软熙康已发行股本约23.42%的权益,中国人保财险直接持有东软熙康已发行股本约14.30%的权益。
目前东软旗下主营医学影像诊疗相关的设备、产品、服务及相关解决方案的东软医疗也在积极IPO,已经多次向港交所递表。
而本次主角东软熙康则继承了东软集团的医疗信息化“基因”,主打互联网医疗。
公司打造了中国首个以城市为入口的云医院平台,并建立了一个云医院网络,将政策制定者、医疗机构、患者及保险公司医疗产业参与者联系起来。
公司解决方案主要涵盖云医院平台服务、互联网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服务、智慧医疗健康产品。
云医院平台服务主要面向地方政府、医疗机构及保险公司,为其提供平台建设服务、平台接入服务等。
公司通常就所提供的建设和连接服务收取一次性服务费或经常性服务费,或两者兼收。往绩业绩期,经常性收入占云医院平台服务部门总收入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约为30%。
互联网医疗服务是在建立在云医院平台基础之上,第三方及公司自营医疗机构可提供在线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包括互联网医院服务、远程医疗服务、智慧家庭医生服务及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
健康管理服务则是东软熙康通过自营的医疗机构向政府机构、企业、银行及保险公司等机构,以及个人客户提供综合健康管理服务。
目前该分部收入主要来自机构客户。2019年-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来自机构客户的收入贡献分别为85.7%、87.0%、85.5%、78.3%及76.5%。
业绩亏损,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增速高
复盘往绩历史,东软熙康营收规模增长较快。
公司的收入由2019年的人民币约4亿元(以下单位同)增至2021年的约6.14亿元;2022年上半年,公司收入约2.42亿元,同比也有大幅增长。
四大业务板块中,健康管理服务占比较大,云医院平台服务业务增长显著。上述两项业务的毛利率优势也较为突出。
和很多行业公司一样,东软熙康也存在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2019-2021年,公司分别亏损2.18亿元、1.99亿元、2.94亿元;2022年上半年,公司亏损约1.56亿元,三年半合计亏损8.67亿元。
对于亏损原因,公司中表示,主要是由于业务规模持续扩大,但收入却无法完全覆盖公司的各项成本及开支。
从招股书来看,东软熙康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却节节攀升,从2020年的约9673万元,增长至2021年的约1.36亿元,占2021年营收比重约22%,增速远大于同期营收增速。
东软熙康盈利难,或许与互联网医疗赛道竞争激烈,而且没有一套成熟且可行的盈利模式有关。
当前,互联网医疗领域竞争非常激烈,像卫宁健康(300253.SZ)、创业慧康(300451.SZ)、东华软件(002065.SZ)、万达信息(300168.SZ)等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巨头均全方位布局医院、医药、公共卫生、医保、互联网医疗等产品线,换言之,互联网医疗是行业参与者们都不愿意丢失的一块增值业务。
已经在港股上市的互联网医疗企业阿里健康(00241.HK)、平安好医生(01833.HK)、京东健康(06618.HK)、众安在线(06060.HK)等,也在各自侧重的领域树立品牌效应。
加上刚上市不久的智云健康(09955.HK)和叮当健康(09886.HK),港股数字医疗板块可谓明星荟萃。
市场人士认为,互联网医疗尤其是平台型企业需要漫长的用户积累过程,一般难以快速实现盈利;此外还需要面对阿里、京东等头部企业的竞争,因此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竞争优势,长期盈利能力难以预测。
对于此番赴港上市,东软熙康表示,此次IPO募集资金将用于拓展以城市为入口的云医院平台,以扩大医疗网络及用户群;用于丰富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上的产品,以提供更多专业及多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用于技术基础设施及数据处理能力的研发;用于潜在的并购机会及用于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