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的美国小型银行危机,考验了美联储的加息决心。
从根源来看,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破产有其业务战略分布不足引发的问题,但外部因素却是触发的直接原因:利率上扬,资金成本上升,令资金供应量变得紧缺,企业对资金需求上升,使得供求缺口扩大,对于实力较弱的小型银行而言,其融资压力也加重,从而导致危机。
两家银行破产,加上第一共和银行(FBP.US)等其他中小型银行也可能需要救助,多少反映了美联储加息周期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这首先体现在离“钱”最近的银行业上。
加息吧,有压力。但是不加,美联储也有压力。
美联储的工作就是要在最大化就业的基础上,维持物价稳定。
然而,加息了一年,美国的通胀依然居高不下,表面的繁荣迟早会将经济推入火坑,当物价飞涨时,人们的生活成本急剧增加,会令经济增长的大好形势急转直下,首先被诟病的会是没有尽到央行维持通胀责任的美联储。
顶着这样的压力,美联储怎能不心焦。
所以3月份的议息备受关注,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会加息25个基点,一来为美联储接下来的继续加息提供铺垫,二来比去年末少了一半的加息幅度也为市场所接受。
2023年3月23日的议息结果也果然如市场所料,美联储决定加息25个基点,将目标利率区间提高至4.75%-5%,并会继续大幅缩减资产负债表。
继续加息的必要性以及利率展望
从整体经济来看,美国通胀仍然处于极高水平,劳动力市场仍非常紧缺。因此美联储承诺继续尽最大努力将通胀率遏制至2%的目标水平。
2022年,美国经济显著放缓,实际GDP增幅只有0.9%,低于趋势水平。本季的消费者支出有所提升,或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相反,楼市活动仍然疲弱,或因按揭利率上升所致。加息和经济增长放缓也对商业固定投资构成压力。
委员会成员预计未来增长或趋弱。其经济预测摘要显示,今年美国实际GDP增幅预测值中位数或只有0.4%,明年或为1.2%,远低于长期正常经济增长率目标。
但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仍非常紧缺。
新增职位在最近几个月上升,在过去三个月,每个月平均增加35.1万就业。2月份的失业率仍处于3.6%的低位水平。最近几个月的劳动力参与率有所上升,工资增速也有放缓迹象。但是,由于职位空缺仍然极高,劳动力需求显著超越可用劳动力供应。
委员会预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终将趋于平衡,缓解工资和物价的上涨压力。到今年年底,预期失业率中值或至4.5%,到明年末将到达4.6%。
今年1月份的年度通胀率上升5.4%;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胀率上升4.7%;2月份的CPI为6%,核心通胀率为5.5%。自去年年中以来,通胀有所缓和,但最近的强劲读数或显示通胀压力仍在走高。
委员会预计今年的通胀预测值中位数为3.3%,明年为2.5%,2025年为2.1%。将通胀率压降至2%的目标水平,路还很长,而且可能还很艰辛。
自美联储上次议息以来,经济数据普遍较预期强劲,反映出经济活动和通胀仍颇具增长势头。美联储认为,最近两周的银行系统问题可能收紧家庭和企业的信用状况,从而影响经济表现。在现阶段确定这些影响有多大以及要采用怎样的货币政策进行应对尚言之过早。
因此,在这次议息会议中,鲍威尔修改了措辞,不再说“继续加息对于压抑通胀将是合适的”,而改为“我们预计一些额外的政策收紧或许是合适的”,并表示会继续密切监察数据并谨慎评估收紧信用对经济活动、劳动力市场以及通胀的实际和预期影响,其政策决议将反映这些评估。
如果经济表现符合预期,今年年底的联邦基金利率或到达5.1%的水平,到2024年底前或为4.3%,2025年底前或为3.1%,与12月的预测变化不大,或意味着美联储很可能从明年开始降息。
财政部长一句话让华尔街不开心
由于加息幅度符合预期,在公布议息结果之后,美股曾一度回升。然而,前美联储主席及现任财政部长耶伦一席话,却让美股掉头向下。
耶伦在周三午后的国会听证会上表示,就是否调高目前25万美元存款保险上限进行“合理的讨论”,也就是说排除了在近期扩大存款保险范围,以覆盖存款规模在25万美元以上储户的可能性。
这一席话,让华尔街对美国小型银行的信心进一步下降,不乐观情绪引发了资金出逃,美股三大指数在这个加息日大跌逾1.6%。
然而,东半球的交易时段却显示出另一番光景,A股和港股大涨,其中上证指数(000001.SH)上涨0.64%,深证成指(399001.SZ)上涨0.94%;港股恒生指数(HSI.HK)更大涨2.34%,恒生科技指数也在腾讯(00700.HK)、美团-W(03690.HK)等的带动下大涨4.74%,似乎进一步印证了资金惧怕欧美银行业危机而避走东半球的传闻。
在中国股市交易期间,人民币兑美元汇价大涨,见下图,每1美元可兑换的人民币数量下降,反映人民币汇价上涨。
2022年12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之后,中国正如火如荼促消费、搞经济,再加上高层不断推出的利商家、惠人民措施,将有利于经济加快增长,无怪乎被欧美银行危机吓怕了的“聪明”资金会往东来。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財華香港網 (https://www.finet.hk/)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